一分快3必中作弊规律方法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一分快3必中作弊规律方法 > 新闻动态 > 青岛大学搬迁风,郑州西郊量地建校全程,山东大学与郑州大学的真实关系

青岛大学搬迁风,郑州西郊量地建校全程,山东大学与郑州大学的真实关系
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21:04    点击次数:118

1950年代青岛到郑州的那场“大学搬迁风”,与刘椽的脚步声

春天的郑州西郊,土腥味混着新翻泥地的潮气,能钻进人的鼻子里。菜王、乔家门、蜜蜂张、兑周这几个村子的老人后来都记得,那年地里刚种下谷子,就来了几位穿灰呢中山装的人,说是要量地——拿着卷尺和图纸,一边比划一边在田埂上蹲下画圈。有人悄声问:“真要盖大学?”另一个耸肩:“听说是山东的大书院搬来。”

其实事儿起头在更早。1954年的春末,山东大学总务长刘椽和数学系老教授董树德,还有管理干部于健,从青岛坐了两天火车到了郑州。他们先住在市区一家招待所,据说窗外就是尘土飞扬的大马路,每晚煤油灯底下摊开的是校园规划草图——有一版还画了个假山,被笑掉了,因为没人觉得工科楼旁需要假山。地方志里模糊写过一句,“四人自海滨来,中原初识城西荒野”,可能就是指这一趟勘察。

刘椽性子急,不爱拖。他常拎着布包去村口找队长谈征地,有一次碰上大雨,道旁泥水齐踝,他把裤腿卷到膝盖,还拉着队长去看选址点,说“你看,这块高,不积水”。那时补偿金已经开始发给村民,有人用钱买了新缸,有人添置了一床粗花布被褥。这些细碎事,与国际局势毫不相干,却让迁校准备显得像真的要成一样。

可1956年风向变了。“论十大关系”发表后,沿海高校内迁计划按下暂停键。据老报馆的一位排字工回忆,那期新闻印刷前改过三次标题,把“迁往内陆”换成“暂缓调整”。山东方面很快提出另一方案:如果安全受威胁,可以考虑从青岛搬到济南。但对河南这片922亩空出来的土地,总不能荒废,于是新的决定来了——不再等山东大学,而是在这里直接建一所综合性大学,由全国多所名校支援师资与设备。

筹委会第一次会议竟然是在青岛开的,这个细节不少年轻教师都不知道。当时嵇文甫还没调任,他正忙于河南师范学院事务;郭沫若题写校名,是在夏末一个闷热午后完成的,据传墨迹未干就被小心收起带往郑州。

最初开学典礼定在9月15日,校园还是半成品:操场边堆着黄沙,化学系实验室玻璃器皿不足,只好先借用部分旧器材。有学生回忆第一堂物理课是在木板搭成的平台上上的,下方还能透出泥土缝隙。而化学系主任依旧是刘椽,他从吉林和山东调来骨干,又亲自送徒工去培训吹制异型玻璃管——有人练习时烫伤手背,还留下一道浅疤。

这些年里,新乡仍保留平原省时期留下的一套教育格局:农学院、医专、师范,各占据自己的角落。这种布局,在当时并非偶然,而是一种政治地图上的遗产。有学者九十年代查阅过平原省档案,说新乡之所以成为第二城,是因为它曾短暂担任省会,使得基础设施配备齐全。

后来故事又曲折起来:58年归属河南省管理;59年至60年间增设多个理工科系;61年的并入使学校规模扩大,但63年的拆分又将四个工程类系抽走组建郑州工学院。一度停办六年的特殊时期,让粮食工业专业辗转复出,再到七八十年代形成独立院校……这些名字更迭,如同翻阅泛黄文件夹里的旧信笺,一页页都是不同字体打出的公文标题。

至于刘椽,在那些建设岁月之后迎来的却是不幸结局,被关进牛棚直至病逝。他曾经站在西郊黄昏里的操场边,对身旁助手说,“总务就是服务,人来了我就接”,语气轻淡,却像刻刀一样深进记忆。不少老教师提起他,会顺手摸一下茶杯沿,好像那温度能让人想起当年的热心肠。

今年春天,我路过乔家门,看见一堵残墙上爬满紫藤花蔓,一个孩子蹲在那里捡石子。我想,那些石子也许来自最早奠基时铺下的一角砖,只不过没人再追究它属于哪一年哪双手放置的了。